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最新新闻

最新新闻

返回列表>> 杨志勇:一招一式,点在心尖

    1985年,杨志勇来到金陵饭店时,还未褪去青葱稚气,跟着老师傅屁股后头和面调剂子,也要在意袖口是否干净。

    他自然不会想到,36年后的今天,自己会成为金陵饭店中点厨师里的中流砥柱,并且桃李芬芳。


其势:化于形
    点心的存在,自古便已有记载,可以是晨晖升起后一屉热腾腾的包子,又或者听曲儿时捻起的糕点。如今,是一席菜肴后必然登场的精致惬意。
    总之,食点心是写意的,从业36年的杨志勇师傅深谙此理。而在误打误撞进入这个行业前,他都尚未知道“点心”二字,原来有“点在心尖”的意思。
    “接触点心制作后,就觉出它的妙来。”
    杨志勇一边说着,一边在案板上撒下面粉。不过一两分钟,那种松散而无序的状态,转瞬变成形状姣好的小兔子。随后他轻轻捏了捏,眼神透露出油然的喜爱来。
    这种对于点心的热爱,他归结于金陵饭店对点心的重视。初出茅庐的愣头青,入行时得益于配置完美的师资,跟着饭店在全国各地抽调的点心师傅学习,慢慢也算是摸到门道。
    他也代表饭店出席过不少地域美食节,从“骏马秋风”的北方到“杏花春雨”的江南,深切体悟到地域人文对饮食文化的影响。
    有次在广州美食节,杨志勇要称中筋粉,却看到后厨摆了三个没有标签的面粉桶,便询问当地师傅,结果人家轻飘飘来了句“都在里面,你自己用罢!”平平淡淡一句话,却充满了挑衅的意味。
    杨师傅倒也不慌不忙,掀开桶盖,捻起一摸,通过粉质手感,立刻选中了自己想要的。这好像是厨师间的暗语,不存在刻意为难,只是技艺切磋,对上了晚上就能一起ktv。杨志勇管这个叫“合理碰撞”。

    如何在一个没有标签的环境取胜?无非就凭借扎实的基本功。


其境:表于情
    但是,止步于此就能做出令人心悦的面点吗?杨志勇不敢苟同。
    做面点,起初是基本功扎实,化为形、入于口。但要有所追求,就要考虑食物以外的部分,用艺术化表达达到色香味形的统一——在杨志勇偶然看到一个临摹郑板桥的盘式时,突然有此感悟。
    因此在已经能娴熟出品后,他开始钻研起书画。杨志勇对那个冬天的印象极为深刻,严寒天气,他和着朱丹粉加水,在家里的白瓷砖上临摹各种画作,直到双手生满冻疮,擦拭用的白毛巾全被墨水浸染。
    然后,等到画的竹子像竹子了,他开始热衷于在瓷盘上“挥毫”,用绵薄之力去营造盘中的意境。虚实、留  白、点墨,盘中自成一世界。
    捏出鱼儿时,在一旁画上溪石;捏出月兔,则要配上一轮圆月;仅是几块核桃,也要画几片叶子陪衬。端上饭桌一看,视觉上就已经博得客人喜爱。
    杨师傅最近为人称道的是一道象形点心,配方源自苏州,但他嫌不够精细,又根据金陵婉约的风格做了调整。
    袖珍尺寸的花式点心,色泽莹润通透,摆成一列,错落之间,颇有些虚实留白之美。从杨师傅的单反相机里看来,辨不出真假。
    杨志勇最心爱的“全家福”
    专业单反相机?是的!
    他是我们难得一见很爱“造作”的厨师,他听说过“摄影穷三代,单反毁一生”这句戏谑,但还是毅然决然地钻进摄影坑去了。入坑书画没多久,十几年里买了三台单反相机,从准专业到专业,他在坑里优哉游哉。
    旅游时拍拍家人和风景,平时就在南京和摄影同好扫扫街。中年后摄影的场面,不就是在一群同好里扛着机子抢机位,等待紫金山的日出、玄武湖的烟火、梅花山的冬梅吗?这些事儿,他都干过。
    杨志勇坦言,“摄影训练的是一种天然的视觉感,在有限的画幅里组合有限的事物,但要能带来无限延伸的美感。”这和做点心一样,在有限的方寸间,展现无限而统一的美。正是入坑摄影,让他观察事物时更加敏锐,做起象形面点也更游刃有余。

    艺术之于美食的意义,他凭自己的“不学无术”领悟到了几分。但杨志勇现在要干的事儿,是梳理和等待传承。


其衷:承于心
    金陵方糕、萝卜丝饼、芝麻葱香饼……杨志勇正在挑选金陵饭店开业以来最经典的199道点心,准备量化好配方,整理成册,以便后辈接手。
    虽说江南的厨子都信奉心中有秤,但杨志勇觉得那只是代表了厨师本人的底气。面粉是个娇气的孩子,一旦空气湿度有异,每天使用时捻起一手的质量便不一样。作为金陵饭店的厨师,要保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品控,量化正是能解决因时而异的好办法。
    多少克水,多少克粉,数据化后的食谱脱离了厨师身份、下厨地点,只要遵循材料形式,便易于达到众口难调之间的平衡。
   金陵饭店如今走过36年,总共出品过近1万种点心,杨志勇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量化后的萝卜丝饼。这种儿时遍布街头巷尾的食物,带着江南水乡独一份的烟火气。金黄色泽下的酥脆鲜香,教许多人共情。
当然,如果有特殊个例,优秀的厨师也应该因人而异。
    曾经有个耄耋老人,是钟情饭店几十年的老客,今年中秋时再尝萝卜丝饼,觉出馅料和以往的不同来。杨师傅知晓后就默默钻进后厨,不多时,就端上了另一盘。盘中立着一只月兔,捧着一只迷你胡萝卜,萝卜丝饼在一旁宛如圆月。老人吃完,欣然离开。
    “那次馅料其实没有太大改动,只是按照广式的做法,将萝卜丝馅儿蒸了一下,弄得绵软才符合老人的吃口。”
    诸如此类,都是一名厨师身经百战后的信手拈来。对于学徒,杨志勇则严格从基础抓起。他是南京旅游学院的客座教授,每周五授课一次,也会遇见极具天赋的学生,花形捏得比他还好,但基础功就欠些火候。
    “对面粉的熟悉度,包括识别、运用、善用,应当视它如呼吸,成为一种自然的身体记忆后,再去琢磨其他的加分项。”杨志勇总是如此告诉学生。
    他未必要教会他们画郑板桥的竹子,或者对着落日余晖按下快门,但每次和多少面,调多少剂子,是一个面点师傅的必经之路。而至于化形、写意、表情、他相信,每个人各有千秋。

    由多位经验丰富的金陵饭店中西餐大厨携手制作,收录了众多36年来金陵饭店经典点心作品的《金陵经典美点199款》画册即将出版,敬请关注。